经验交流

技术论文

谈谈施工现场临水临电的安全问题

2006-09-05

谈谈施工现场临水临电的安全问题

 

广东海外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工程部高级工程师  焦德熙

 

施工现场临时用水与临时用电,它不仅是建设工程施工为生产合格产品(建筑物) 的必需条件,也是建设工地安全文明生产的必要保证。

从安全的角度来讲,为了防止施工现场火灾的发生和扑灭火灾,就必须设置消防实施(包括消防水和气体灭火器);为了防止触电和电气火灾的发生,就必须设置安全用电的保护实施和学习安全用电;为了防止雷电对生命与财产的侵害,就必须采取防雷、避雷措施。因此,我们作为监理,《临水、临电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与实施是很重要的。

现在就我谈一谈施工现场临水、临电的安全监理问题:

一、在施工准备阶段的《临水、临电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

施工单位报审的《临水、临电施工组织设计》起码必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工程概况;

、编制依据:依据中采用的国家标准应是最新的。希望按照2006年建设网上发表的最新国家标准来审核。经常遇到有的单位不是很认真编制(或抄别人的),往往采用的标准有过期作废的,必须纠正。例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不是JGJ46-88,而应该采用 JGJ46-200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不是GBJ15-88,而是GB50015-2003等等

、临水、临电需求量的计算及施工组织设计:

1、临时用水量计算及平面布置(附:给水管路平面图和消防管路立面图):

施工临时用水量除满足工程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量以外,还必须储备2h以上的消防用水量。也就是说,按每秒钟1.5的流量计算,满足在建筑物附近消防通道上设置的(按GBJ16-2001版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保证120m以内不能少于1个)室外消火栓2h以上的消防用水量。否则,就必须要在工地设置至少能储存5.4吨水以上的水池或水箱。

2、临时用电负荷计算及配电线路设计(附:电气线路平面布置图和电气系统图):

施工临时用电负荷计算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各种电气设备及配电导线等。计算要准确,就必须提供需用电的所有机械设备功率及生活用电的负荷量。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责任制:

项目经理是本工程项目的第一安全责任人。施工单位还必须设置安全主任和各专业工程的安全员。

、安全文明生产的保证措施:

1、施工现场的消防设置;必须有消防防火措施(含三级动火申请制度)。

2、施工现场的安全用电: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的要求检查。

电工必须持证上岗

必须采用级配电的TN-S系统

必须设置二级漏电保护系统且施工用电开关箱中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0.1s而总配电箱中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大于0.1s但其乘积不应大于30mA·s

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良好接地,且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施工现场内的起重机、井架、钢脚手架和施工中的金属结构等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避雷针,其接地电阻应符合重复接地电阻的要求。

3《临水、临电施工组织设计》中,还要有火灾、触电、高空坠落、机械损伤等应急救援预案及组织实施预案的组织机构,并要求施工单位组织演练。

另外,施工单位报送的《临水、临电施工组织设计》应有封面,封面上必须有: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名;还应有:编制单位、批准单位需盖法人公章。

二、在施工阶段的安全检查:

在工程开工前,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必须按照经过审批的《临水、临电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进行逐项检查落实。

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多数施工单位是根据我们现场监理的业务水平和要求严松的程度来落实临水、临电实施的。在施工现场巡查发现:有的施工单位消防水管只用ф50(小于ф65)的塑料管(而不是钢管);高层消防水管没有接消火栓快速接头,也未备消防水带、水枪;施工用开关箱不是“一机一闸一漏一插”;二级保护的漏电动作电流与漏电动作时间配置不合理;开关箱外壳没有重复接地;用电设备未接地;防雷接地电阻未检测;施工现场用塑料花线;穿过车道下埋设塑料穿线管(应采用钢管);灯具或电线低于2.5m 不是采用低压安全电压等等,这些都属于安全隐患。以上实例,都是由于在开工前没有把住关,希望大家注意这些问题。

如果《临水、临电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能够认真落实,施工中这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就少些。一般情况,只要按《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统一用表》中“施工用电检查评分表”去检查,特别要重点检查新装用电线路和设备。这样做基本能控制用电安全。

以上,仅是本人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仅供大家参考。个人认为:在审核和现场落实《临水、临电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抓住重点、控制住强制性标准要求,这样才不会出大问题。这也许不全面,希望大家还是按规范逐条执行。谢谢!

 

 

 

二OO六年九月四日